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

首页> 企业文化 > 文化沙龙

企业文化

文化沙龙

读书沙龙 | 优秀是一种习惯
发表时间:2020.06.28   浏览次数:182

编者按:恰逢联合国第25个“世界读书日”,华章投资集团开展了“华章读书·分享感悟”征文活动。我们将每天刊登一篇华章投资人撰写的文章,或分享一本好书的读后感,或讲述与读书有关的故事。

第五篇文章来自投资事业二部的何建邦,他推荐的书是《滚雪球》。本书为读者诠释了沃伦·巴菲特传奇的投资历程,详细介绍了其投资方法、投资经验的积累过程,投资理念、投资哲学的形成过程,全面陈述了他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成功,其财富雪球是怎样越滚越大的。

让阅读点亮生活,愿书香常伴人生。



前言:分享书单是一件低成本、高收益并且令人愉悦的事情。我从2006年起养成了写日记、杂感的习惯,到2017年大概写了30万字的文章、随感。从2018年开始,基本维持着每月两篇日记的产出,直至今日。我的阅读领域比较广泛,藏书300余册也是种类繁多,近期看了《易经》《滚雪球》《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穷查理宝典》等十来本书。这次我打算分享一位我特别推崇的人——沃伦·巴菲特先生的传记《滚雪球》,作者施罗德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巴菲特的传奇故事是本书的看点。



一、巴菲特的“被神话”


巴菲特的事迹在投资界已经成为了一个神话。他入股比亚迪,使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中上涨近10倍;他的公司市值翻了13500倍;他当过几次世界首富;甚至仅仅因为他穿了A股上市公司(大杨创世)出产的西服,大杨创世的股价就能在短期内翻番……但是,很多对巴菲特的报道与理解都是间接的,不少甚至是以讹传讹。


标题党喜欢用“从100美元至400亿美元”这个故事鼓吹巴菲特的神奇之处,其实忽略过程的结果都是耍流氓。真实情况是:早在14岁时,巴菲特就已经靠课外小生意,赚到了1000美元。他成立第一个合伙投资公司是1956年,当时26岁,已经拥有17.4万美元的身家。如果只有100美元的成本,无论如何计算,即使巴菲特的投资年复利高达20%以上,经过50年也达不到400多亿美元的规模,尽管复利的威力在爱因斯坦看来比原子弹还要大。


是的,巴菲特真没有少上杠杆,虽然其本人在各种场合屡屡劝人不要上杠杆,但其实都有点成年人劝小孩子不要玩火的意思。巴菲特的伯克希尔(简称伯厂,原为一服装厂)实际上是一家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就有保险浮存金(一种低利率的负债),连同其他债务,历史上达到了约为1.6比1的杠杆率。这里要说明一下:《巴菲特的阿尔法》算出来伯克希尔历史上是0.4比1,也就是杠杆率为 1.4比1,但债务+浮存金也不完全就是所有杠杆。《巴菲特的阿尔法》用(资产市值-现金)/股权市值的公式,算出伯克希尔历史杠杆大约为1.6比1,也就是100块自己的钱,加上60块别人的钱。


巴菲特的投资回报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我们知道美股市场平均回报率约为10%,除掉无风险收益后的风险超额收益是6%,巴菲特的超额收益是19%,所以如果你长期投资美股指数,你和巴菲特的差距是一年13%,如果你也搞个1.6比1的杠杆,又可以将得到近10%的超额回报。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像巴菲特一样获得1.6比1的廉价杠杆,然后去投资指数基金,你和巴菲特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到9%。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巴菲特真正牛的地方就在于这9%,这是普通人和传奇人物之间的差距。巴菲特十几岁时就立志为“自由、独立、以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奋斗,尽可能节省每一分钱,用以投资、复利增值,克服人性的即刻享受、浮躁等弱点,这就是巴菲特的过人之处。反观现在不少年轻人,刷信用卡,超前消费,没有储蓄只有债务,月光族,甚至还有很多年轻人毕业后“啃老”等等,哪有时间去自我提升、自我投资?怎么可能去积累财富呢?对比之下,巴菲特即使不是“股神”,依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之一。


二、巴菲特举世闻名的几笔投资的真相


巴菲特对可口可乐、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华盛顿邮报、吉列、运通等公司的投资为人津津乐道,很多培训机构将其列为经典案例。实际上这些投资的长期复合收益率并不高(见下表)。除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与大都会以外,大多与1982-2000年美国股市的股指涨幅相当。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富国银行、运通的投资,还是趁这几家公司股价大跌之际抄的底。这里面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恐怕是巴菲特对这些股票长期持有十数年这件事情本身,他的这份耐心才是弥足珍贵的。



三、巴菲特并非道德楷模


透过“股神”光环,巴菲特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子呢?他中学时在体育商店偷过东西,曾患有社交恐惧症,生活不能自理,忽视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失败,和两个女人同居……只说近期吧,由于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亏掉了三千多万美元,3月份抄底达美航空又迅速割肉……巴菲特不是圣人,有血有肉,也会犯错。但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如果我不能比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更能反驳一个观点,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如果推崇巴菲特的人不能够清楚了解巴菲特的优点和缺点,只看到好的一面和新闻报道中浮夸、神话的一面,那么这种推崇实际上是一种盲目崇拜。


四、我们应该学习巴菲特的什么特质?


《滚雪球》这本书最大的贡献,是让我们可以重新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类”巴菲特。巴菲特的成功并不是什么神话,即使不能被复制,起码他成功的轨迹也是普通人的智慧完全可以理解的。


沃伦·巴菲特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学习巴菲特的一些优秀行为和习惯,这才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例如巴菲特很早就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并且终生保持;他非常勤奋与敬业;很早就订立人生的目标(10岁时就有35岁时成为百万富翁的目标,与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做事非常专注,认定目标,坚决执行。透过书中列举的种种事迹,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在事业上严于律己、保持学习、目标明确、坚定不移的年轻人几十年的奋斗史。


少年时的优秀,可能只比旁人优秀一点点,但几十年的优秀行为坚持下来,就是“神”与“人”的天壤之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厚积薄发,宁静致远,这些道理,其实老祖宗早就告诉过我们,不是吗?


作者:投资事业二部 何建邦


总编审:舒琳云

主编:赵建新

编辑: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