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恰逢联合国第25个“世界读书日”,华章投资集团开展了“华章读书·分享感悟”征文活动。我们将每天刊登一篇华章投资人撰写的文章,或分享一本好书的读后感,或讲述与读书有关的故事。
第四篇文章来自组织与人力资源部的毛靖翔,他推荐的书是《断舍离》。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作者山下英子通过参悟“断行、舍行、离行”的佛家哲学,由此获得灵感,创造出了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
让阅读点亮生活,愿书香常伴人生。
你有多久没有整理过你自己的家了?或者说小一点,你有多久没有整理过自己的房间了?把家里那些藏在明处或者暗处的物品翻出来然后整理,这是一个清理、寻找并重新发现的过程!
我其实并没有养成定期整理房间的习惯,每次都需要内心储备足够的能量,才愿意去整理自己的家。整个过程结束之后,总会感叹:这时间花的真值当!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不喜欢运动的人,偶尔疲惫的时候去跑跑步,然后发现挥洒汗水真是一件让人舒服的运动一样,或许你未必喜欢它,但只要你接触了它,你的能量就会发生积极的变化。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写的《断舍离》,就有这样的功效。
什么是“断舍离”呢?它是通过考虑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扔掉对如今的自己已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
断=断绝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中多余的废物;
通过不断的重复断和舍,最后就达到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这时候,可能你会问:有些东西只是现在用不上,未来某一天说不定就用得上了,这样的东西也要扔吗?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投射。
生活中与我们最亲近的就是我的家,家中的物品是一个极佳的投射对象。
可以夸张一点说:你的物品=你的自身。
既然如此,物品最棒、最新鲜的当然最好的,那么说明此刻的你也是极好的。这样说来,这就是一个自我肯定、恢复自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态会不知不觉地发生积极变化。
除了这个好处,也会出现许多坏处。比如家里到处泛滥着不需要的东西时,其实也就说明潜意识被堵塞了,家里到处都散布着小压力。
想把需要的书拿出来时,却因为放在前面你不再需要的书碍了事;想要打开橱柜的门,却因为囤了大量的饮料瓶碍了事;想拿想穿的衣服时,却因压在衣柜里积压很多不想再穿的衣服耽误了时间……
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本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压力与耽误!这种小事日积月累起来,人的烦躁与不安也会慢慢从中产生!
碍事的东西堵在家里,造成潜意识的堵塞。因此每拿掉一样东西,潜意识的堵塞物也就被清走了一个。
当潜意识里堵塞的东西被一一清理掉了,它就有了空间容纳其他的东西——也许是一份美好的心情,也许是一条有用的信息,也许是觉察一份来自他人的爱意,也许是拥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试试看,也许你会有惊喜呢!
或许你还可能会问:“我是一个很怀旧的人,我舍不得扔掉十岁那年写的日记、一份初中同学互相交换的同学录、一盒孩时玩伴叠的五角星纸……拿起这些东西,我的思绪就会回到那个纯真的学生时代,想起那些年轻、稚气、充满朝气的时光,这些东西难道也要扔掉吗?”
其实,断舍离的界限是由你自己设定的。
你觉得放在家里不合适的物品,在另一个人看来却是合适的;你觉得放在家里赏心悦目的东西,或许在另一个人看来是障碍物。
这条界限是清晰还是模糊,是温情还是苛刻,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你觉得舒服、合适、需要,就可以留下来。你觉得不舒服、不合适、不再需要,就可以扔掉。而那些带着回忆的东西,那些还有感情的物品,当然可以留下来,不必扔。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强调:在断舍离过程的中,最重要的是当下。
比如一样东西能不能留下来,不是:“这东西还能用,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现在需要用它,所以它可以留下来!”
家里关于考试的书籍,通过考试后,送了吧;很早买的衣服、裤子,确定不穿了,捐了吧;破旧的鞋子,确定不能穿的,就扔了吧!
是的,主角永远是你自己,时间轴永远是现在。
在断舍离的过程中,最需要分清楚的是,你到底是因为有了沉没成本(比如花了钱),所以舍不得扔;还是因为你对这件东西有情感,所以舍不得扔?
佛说: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世间万物原本就不属于我,因此我不用抛弃什么,要抛弃的是一切执着。
看开,放下,解脱。
作者:组织与人力资源部 毛靖翔
总编审:舒琳云
主编:赵建新
编辑: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