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

首页> 企业文化 > 文化沙龙

企业文化

文化沙龙

读书沙龙 | 深读《大秦帝国》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06.28   浏览次数:188

编者按: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智慧的结晶。今天是联合国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为了提倡阅读习惯,发扬阅读精神,华章投资集团开展了“华章读书·分享感悟”征文活动。从今天起,我们将每天刊登一篇华章投资人撰写的文章,或分享一本好书的读后感,或讲述与读书相关的故事。

第一篇文章讲述了《大秦帝国》这套书的魅力,以及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研究与思考,作者是投资事业一部的余力。

让阅读点亮生活,愿书香常伴人生。



前言:近期公司举办“世界读书日”活动,号召每位同事积极参与、踊跃投稿。本人属于平时想得多但又基本不动笔的那类人,正好借此机会把一些平时所闻所读的好东西做一个小小的归纳总结并分享给大家。今天我分享的是自己近几年学习研究的一个方向——诸子百家的思想。


《大秦帝国》11册全集


前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会接触到许多和改革有关的大事。后又因机缘巧合,我的舅舅把《大秦帝国》全套11本赠予我看。这套书我越看越有劲,它讲述了一个西陇小国“秦”自秦孝公发布求贤榜并商鞅变法后,历经“奋六世之余烈”将“秦”变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故事。其过程之精彩当时让我恨不得不吃不睡一口气看完。小说里面描绘了许多人物形象:求贤若渴的秦孝公、一心变法的商鞅、思想保守的甘龙、合纵连横的张仪、远交近攻的范雎,包括后期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儒法结合的荀子等等,战国时代的精彩一言难尽。读完这套书还让我对后来中国2000多年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产生了浓厚兴趣,只要有时间我都很愿意去学习研究,例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等。这次想与大家要分享的是关于“为什么商鞅变法能成功”、“法家是什么”等一些个人浅见。


为什么商鞅变法能成功?



领导重视。这个重视不是口头上的重视,是真真切切地发自肺腑的百分之百重视。有一次秦孝公的儿子犯法,为了维护法制但又不能让国家后继无人,商鞅把秦孝公的哥哥、太子太傅施以劓刑,顾名思义把一把手的哥哥兼太子老师的鼻子割掉了。此事在秦朝引起轩然大波,但是秦孝公还是背负着强国的目标、扛着旧制老臣的巨大压力把这件事给压下去了。这是一个在变法过程中典型的例子,商鞅变法的成功实际上是离不开秦孝公不遗余力的支持的,只要其在变法过程中某个环节扛不住外界压力,变法就随时可能破产。可对比的是王安石变法,虽然起初宋神宗无比支持,但后来扛不住保守派大臣和皇太后的压力,废黜了王安石的官位。至于王安石变法的事做没做好,那是另外一篇文章要探讨的事了。


破旧革新。其核心是废除世袭制与改革军功制,实施井田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世袭制打破了之前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的贵族日常开销,而改革军功制让底层农民有机会在战场上为国家建功立业并为自己拿到一官半职,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得以扩大。鼓励农民耕地种田,种的越多、收成越多,也能有个一官半职。这些改革全部着眼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至于后世所讨论的“变法过于残暴、把百姓当做生产机器和战争机器”那就需要用另外一个篇幅讨论了。


商鞅善始却没有善终。秦孝公死后,惠文王上台,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就把商鞅车裂了。虽然商鞅死了,但是他为秦国带来的一系列制度改革还是完整地保留了下去,直到秦朝灭亡、改朝换代至汉,甚至到清末,整个封建社会的底层架构也是“承秦制”,可见“商鞅变法”巨大的历史影响力。这些在钱穆老先生的书里有详细记载。


法家是什么?


韩非子


法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就是坚决且全面地推行法治。治理国家、社会的规则,除了法令以外不再有别的东西,可见这种法治的全面。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就著有经典的《韩非子》,里面比较全面的阐述了法家的思想。他对他之前的商鞅的严刑峻法思想、申不害的术治观念、慎到的势治学说都有批判性地继承。其肯定了商鞅的“刑重而必”、“法不阿贵”,但却批评他无术于上,在术治方面的不足。他认为申不害虽懂得使韩昭王用术,但却“未尽于法也”,致使韩国有“法不勤于官之患也”。至于慎到则仅仅言及势而没有涉及法和术。韩非清醒地认识了商、申、慎三人理论的优劣利弊,取长补短,形成了自己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家思想体系。韩非子为坚持法家学说,有时不免批判儒家理论,言论难免有偏激之处。儒学重视教育与德化,平心而论,效果并非十全十美,法家理论刚好弥补儒学的不足。事实上,从秦始皇开创帝国,一直到清末宣统皇帝逊位,中国2000年的政体大致不变。儒家思想虽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家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却是封建政治的骨干,“外儒内法”便是汉帝国的一个缩影。本人非常推荐大家读一读《韩非子》,里面有丰富的论据、华丽的文采、冷静的思考、精辟的论说。无论是探讨它的内涵,分析它的写作技巧或者是研习它的成语典故,都可以有所获益。


千年以来,法家与儒家思想一直在碰撞,一直在交融。我认为法家也好,儒家也罢,都要结合时代的大背景才能判断谁的效果好,谁的效果差。在战国纷乱时期,法家可能是更好的治理思想;在和平年代,儒家可能是最好的思想理论,因此人的思想也要做到“世异则事异”。就像做投资一样,在从业的前十年把基本功学好,磨炼良好而全面的分析能力;等到30多岁的时候,随着从业经历的丰富应该要形成一套自己的投资判断逻辑与投资哲学;等再老一点,当从业经验、投资逻辑、管理哲学都有了,能阻挡你的就只有路径依赖了。本人非常尊敬那些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依然保持学习的心态,勇于拥抱新事物的人,始终Stay Young、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与诸君共勉。


作者:投资事业一部 余力


总编审:舒琳云

主编:赵建新

编辑:罗翔